又到清秋好時節,為豐富留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,國際教育學院于10月22日組織留學生前往中國絲綢博物館進行戶外文化研習,體驗中國絲綢的歷史,感受絲綢的魅力。
中國絲綢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,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絲綢專業博物館,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玉皇山下。絲綢博物館不僅收集各種絲綢藏品,同樣舉辦各種國內外展覽。首先由館內的講解員帶領留學生們進入到絲路館內,他們被一件件展品所震撼到,不敢想象當時的做工竟如此精細。館內有歷代繡染文物,其中尤以出土于絲綢之路沿途的漢唐織物、北方草原地區出土的遼、元織物服飾、江南地區出土的宋代服飾、明清時期官營織造局的匹料、龍袍、官補、旗服。更是有近代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旗袍、長袍馬褂等收藏最具特色。留學生們十分興奮的觀賞各種作品,認真閱讀一件件展出品背后的故事。留學生們了解到每一樣藏品,都是中國古代能工巧匠花費數月甚至數年才能精心完成的,便十分欽佩古人的耐心與毅力。

接著來到了與絲綢有著密切關系的蠶桑館和織造館,留學生們看這櫥窗里蠶的生長過程,驚奇的發現原來蠶的一生如此短暫,講解員解釋說雖然它們的生命轉瞬即逝,但是它們卻是全身上下都是寶,它的每一處都可為治病良藥。例如蠶繭可止血,蠶沙可治風濕麻痹等等。留學生們還與講解員討論起了自己國家的蠶與中國的區別,他們十分好奇為什么中國會有這么多的蠶,而自己國家并沒有。講解員說是因為中國大部分的蠶屬于家養蠶,才能為絲綢提供原料。

跟隨講解員的腳步來到了時裝館,其中分為中國時裝與西方時裝兩部分;留學生們尤其對西方時裝館十分感興趣,因為這與他們的國家的服裝演變歷史息息相關,看著一件件裙擺十分蓬松的服飾,來自南非的Henko詢問講解員當時是如何能做到如此蓬松的裙擺。原來是因為裙擺里面有鋼絲做的裙撐為衣服撐形,他感嘆在以前的女性為了美麗竟是如此辛苦。在此場館內展示了近四百年西方時裝的發展軌跡、時代特征、服飾風格以及時裝與藝術的關聯和影響。

絲綢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,其傳播和貿易加強了歷史上“絲綢之路”沿線多國之間的聯系,促進了維持和平穩定的國際關系,也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發展。尤其在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時代背景下,能讓留學生們體驗中國的發展歷史,將更有助于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。
(消息來源:國際教育學院
)